强大的祖国是最坚强后盾 今日热议

南通网   2023-05-08 09:17:23


(资料图)

前天,已经回到老家启东市寅阳镇长兴村21组的邱海泉十分悠闲,而仅仅一周前,他还在战火纷飞的苏丹胆战心惊。从当地时间4月15日听到第一声枪响,到次日头顶响起轰炸声;从4月24日接到撤离的通知,到4月28日登上沙特吉达飞往北京的班机……作为苏丹撤侨亲历者,邱海泉安全到家后,面对记者采访,他由衷感慨:“强大的祖国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战火:“炮弹在工地爆炸”今年52岁的邱海泉是一名水电工,两年前,受公司外派到苏丹一发电厂项目工作。“来苏丹这么些年,不断的政变、游行,已经习惯了。不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形势居然如此严峻。”邱海泉说,4月15日其实双方就已经交战了,但是他所在的工地距苏丹首都喀土穆有80公里,战火还没蔓延到,所以就没有太当回事。但是,凑巧当天他到喀土穆办事,距离喀土穆还有十几公里的时候就听到枪声不断传来,他才明白这次事态的严重性。  “工作群里接到尽量避免外出的通知,我就拼命往项目工地跑。”邱海泉说,怎么也想不到,第二天居然就见到了以前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战机轰炸、高射炮反击的画面。4月16日,拥有战斗机的政府军开始对苏丹“快速支援部队”进行轰炸。“以前没见过这场面,开始还觉得新奇,直到一发高射炮炮弹的到来,我们才感到了恐惧。”邱海泉说,理论上高射炮应该在空中爆炸,可是有一发炮弹落到了当地工人的宿舍屋顶并爆炸。幸亏当地工人早就撤离,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为了安全,大家利用工地上现成的材料加固了一个集装箱,并拉起了安全网,遇到轰炸大家就把这个集装箱当成临时防空洞。亲历战争的恐怖,工地上包括邱海泉在内的6名中国人分外想家。

撤离:“中国人一路畅通”在轰炸声枪声里,发电厂项目的6人很快等来希望。4月24日,苏丹发生武装冲突的第10天,邱海泉和同事们接到了大使馆的通知,早晨6点到大使馆集合。“凌晨3点准备,4点出门,从工地到大使馆的80公里路足足走了两个小时。”邱海泉说,从工地去大使馆的路上所有人都非常紧张,隔一会儿就要面对荷枪实弹的军人,一共经过了4个检查站。但是让一行人宽慰的是,每回军人把头探进车看见是黄皮肤的中国人,都会说“China,go go go!” 邱海泉说:“感谢大使馆的努力,感谢祖国的强大,从工地去大使馆的路上非常安全,一路关卡都放行。”  清晨6点多到达中国大使馆,中午11点多出发前往苏丹港。900公里路,15个小时,当地军人看见大巴车头的五星红旗直接放行,一路畅通。  到达苏丹港后,邱海泉和同事们及其他从喀土穆撤离的中国同胞宿营在中国港湾公司的营地。事发仓促,出发的时候什么行李都没有带,邱海泉还认为要忍饥挨饿一段时间。但是中国港湾公司已经安排好了热气腾腾的饭菜。邱海泉告诉记者:“在战乱时期,能有这样的安排,实属不易,也让我们感到暖心。”

回家:“登上军舰很温暖”4月26日上午,南宁舰、微山湖舰提前抵达苏丹港。“看见祖国的军舰来接我们回家,等待在码头上的中国人不约而同挥舞起手中的五星红旗。”邱海泉告诉记者,在登舰的那一刻,他无比感慨,“军舰上挂着横幅‘军舰是流动的领土,登舰即是回家’,这句话让在场所有中国同胞都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军舰上准备了各种蔬菜、鸡肉,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每个人还有水果。除了衣食无忧外,在军舰上的一个细节,让邱海泉深受感动。“当时,船上人很多,十分拥挤闷热,海军官兵们把自己的床位让给了我们,他们在过道上通宵值班。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把解放军官兵称作人民子弟兵。”  4月26日登舰,次日上午到达沙特吉达港;4月28日下午,在吉达国际机场登上了中国苏丹撤侨航班,在飞行了9个多小时后,邱海泉顺利安全回到了祖国。  “回到祖国,和家人在一起,才明白身处和平的中国是多么幸运和幸福。万里归途,一路守护。危难时刻,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海外同胞最坚强的后盾。”邱海泉深情地感慨。本报通讯员王天威 陈文浩 本报记者黄海

[编辑:黄梦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