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东坡文化热持续不衰。以苏东坡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各地的东坡文化节、东坡文化季、东坡文化旅游大会等主题文化活动也是纷纷登场。苏东坡从古代走进现代,从传统文化领域进入大众文化领域,如今已从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和文化IP。
有人这样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苏东坡。即使过了一千多年,他仍被许多人奉为精神偶像。林语堂称他为“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钱穆认为他是“罕见的千古完人”。
【资料图】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曾如此盛赞苏东坡:“苏东坡是个禀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段话,可谓多侧面、立体地、全面地概括和描摹了苏东坡的人生态度、道德力量、精神品质、人格魅力、天才禀赋、悲悯情怀、审美艺术、生活趣味……
所以,在如今的东坡文化热中,有人赞美苏东坡对人不分贵贱,悉与结交赤心相对的真诚态度;有人赞扬他尽管一生遭受贬谪,但每到一地却是开辟荒野、修堤坝、兴文教的实干精神;有人歌颂他一生始终秉持为民请命、兼济苍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情结;有人倾倒于他那超然物外、达观豁达的人格魅力……
而有更多的人钟情、迷恋、倾心于苏东坡的审美情趣、生活趣味。苏轼是大文豪,但他也是一位美食家,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鸡、东坡鱼、东坡肘子等诸多美食。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受牵连,被贬到黄州。黄州临近长江,江中多鱼,苏东坡常学渔夫身披蓑衣,在江边垂钓,上钩的鱼很快就上了他的餐桌。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哪里能看出他被贬官的愁绪,分明是一派赏美景、尝美食的悠闲画面。
黄州的猪肉非常便宜,苏东坡买来猪肉,用慢火清炖,然后加入酱油等调料,做出的肉美味无比。为此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道菜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东坡肉”。
1094年,苏东坡被贬到惠州,他又写了一首《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惠州,苏东坡还留下了很多与美食有关的诗文,如《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苏东坡以“老饕”自嘲,并戏谑宣称“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1097年,苏东坡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海南儋州。此地属于尚未开化的荒蛮之地,但苏轼仍旧活得积极昂扬,将自己的几间茅屋借水果名字命名为“桄榔庵”,会客的小竹屋叫“载酒堂”。海南缺少吃的,苏东坡经常饿肚子,但他却是苦中作乐。在《节饮食说》中,他表示节制饮食有三大益处:一来安分养福气,二来宽胃养神气,三来省钱养财气。
有人说得好,苏东坡应该算是最具有治愈效果的古人。的确,苏东坡已死,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精神记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生活的智慧、对待生活的审美的艺术态度,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如今,传统文化之热,已是涌动在中华大地上的一股文化暖流。在东坡文化热中,我们直接感受到了苏东坡身上所折射的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生活艺术。苏东坡的生活美学和艺术的、审美的人生态度,是我们的文化资源、精神资源和美学资源,我们需要将其与我们的时代生活相融相交,让这种东方文化、人生智慧、生活审美趣味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之中,获得我们生活、生命和心灵的滋养……